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型,会成长很多。我觉得最美好的是,我没有失去梦想。但是我很清楚地知道,就算我丢掉任何东西,为了成长,丢掉一切,唯一不能丢掉的有两样东西:一个是家,一个就是梦想。
病了三天,病得我豁然开朗。
毕业三个月,工作一年。
我算是快工作一年了,2010年12月6日,我踏入了从大二开始就向往的广告公司,那个梦幻如游乐场的神圣之地。2011年6月28日。DO day,我们公司创始人的纪念日,在我拿到毕业证的同一天,我正式入职。
我不算是个经历丰富的人,甚至浅显得幼稚。虽然思考不能把空虚变得充实,但是可以让混沌变得清晰。
或许,这场小病,让我有时间,停下来,好好思考一些事情。脑子里好多好多的想法和事情,一涌而出。
何必把优秀定义
最近认识了一个小女生,聪明伶俐,16岁念的大学,现在才20岁就已经拥有心理治疗师的资格,但有一次却还是像个小女生一样苦恼地跟我说:“我妈说我是家族里那么多孩子里最不争气的一个,我表哥已经在哈佛MBA毕业,而且是双学位,现在已经留在哈佛当professor;我表妹,舞蹈天才,从幼儿园开始连续好多年参加市里的比赛得第一名,现在已经往国家级发展了;我表弟,才10岁,玩游戏已经玩到去韩国打比赛。然后我妈就说,我怎么一事无成?我做什么她都不满意。”
生活与“优秀”无关
从实习到转正这一年时间,我可能和很多其他的毕业生一样,在经历着一些转变,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大脑里很多的东西被拆掉又重组。而里面涉及到的一个最核心的问题,就是“生活”究竟是什么?
我在大学的时候也曾经和杨斌(我男人)描述过我希望的所谓“生活”,大致和杜拉拉的场景差不多,然后被杨斌批评,不切实际。哈哈,人都总有幼稚的过程,人没有开始生活永远不知道生活是什么。
现在又有很多快毕业正在找工作的孩子们,虽然没有具体地描绘他们所向往的生活,但是大致能够看到那样的影子:一份体面的工作,一份不错的收入。职业规划大多是像在人人或者其他求职网站上流行的那些帖子上的牛人一样,考个证,出个国(能留当然就不回来了),然后去四大,去各种垄断行业,再不济去个快销也至少500强。
所以,听到很多孩子的说法是:“我是学广告的,我想投4A。”“我的专业虽然是什么,但是我想去外企,像宝洁啊,联合利华啊。外企是不是对英语要求很高?”“我到底出国读什么专业啊?我喜欢传播,但是在国外很难找工作啊?我想留外面不想回来了,但是我对金融一点兴趣都没有。”
每当我听到类似的话,有点不知道该说什么。我相信每个人在初入社会的时候都有憧憬,都有自己的想象。我也并不认为这些有什么问题。那天出差回来的路上,还和公司的创意副总监聊天,说起我们客户集团的大老板们的时候,他就说,这些个当年第一批高考出来的北大毕业生,这些当年最优秀的人才刚步入社会的时候应该也是意气风发想有一番作为的吧,现如今,看他们的那种多少带有一点防备的儒雅和平静,几经风霜出来的啊。
实和梦想的落差的问题,不仅仅是这个问题。我真正想说的是,我们都习惯于要去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一个社会普世价值所认可的“优秀”的人,而没有人真正关心,我们活着是为了“生活”,真正意义上的“生活”。这点和刚毕业还有理想是不冲突的,但问题就在于我们的“理想”过于单一化,至少在这么多年的教育体系与的社会环境的浸淫下,丧失了“理想”本来的样子,not really down to earth,这些“理想”很多时候脱离了“生活”的本位。
们几千年来的文化有关,和我们资源稀缺有关,和单向思维教育下培养起来的思维惯性有关,和我们的媒体环境和扭曲的社会价值观有关:一些表象被各种社会化媒体的蝴蝶效应所放大,而掩埋了我们真正的生活——嚣张的人有多嚣张,不幸的人是有多不幸。
70码,一边是清洁工救小悦悦;一边是00后圆桌上齐齐耍ipad,一边是宅男卖肝买iphone;一边是调侃苹果的“潘一千”;一边是吵着让父母在北京买房的16岁小博士。到处充斥着种种被放大了的社会百态,但就是没有人在真正关心过“生活”,究竟生活是怎样的?生活是在这些社会百态之下一个怎样的形状?是在弱肉强食的社会环境下怎样的姿态?
可能再深挖下去,有太多太多东西说不清楚,至少不是我能力范围内能够说清楚的了。但是关于“生活”认知的缺失着实很可怕,以至于我们不仅仅在职业规划上,更在人生的其他方方面面,会有如此多的盲目甚至不幸。
可能这么说都太虚无了。有一个在普世价值下会被认为混得不怎么样但活得很快乐的朋友跟我说过一句话:生活就是过日子,生活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我至今都记得这句话,我现在觉得这句话说得很实在,至少我能感觉到他说出这句话来是因为他对生活的热爱。
我的一个长辈,一个有着博士学历的处女座的长辈,跟我说过对自己现在的工作很没有成就感,我当时不太懂事很轻易地就说了一句:那为什么不换一份工作呢?她就说:“怎么换?换什么工作?换一份工作怎么生活?要维持现有的生活水平需要多少多少钱,换别的工作能够支付起这些费用吗?”
或许我妈妈说得也对,那个年代的人很多时候不是为了自己而活着,上有老,下有小,不是想怎样就怎样的,物质基础是你不能想象的生活的重担给逼出来的。但是不论如何,关于“要维持现有的生活水平需要多少多少钱”这样的观点我始终保留自己的看法。
有段时间我很纠结,为了各种事情而纠结,另一位同样也是处女座的长辈在我们路过一个超市的时候,正好有一些下了班的超市员工在嬉戏打闹,那位长辈就跟我说:“你看!人家不也活得很开心吗?生活就是要让自己快乐。我们的教育是有问题的,鼓动所有人都要成为优秀的人,而不是教育我们怎么生活,怎么成为快乐的人。”这个长辈并没有那么高的学历,但是生活质量上也不输,我觉得他的生活态度为他带来了更多物质以外的东西。
社会虽然是弱肉强食,但人生并不是不成功便成仁。人一辈子,更重要的是生活。生活的质量不取决于吃什么,穿什么,玩什么,开什么车,住怎样的房子,而取决于一个人感知生活的能力和让自己让身边的人快乐的能力,这些和金钱地位教育水平是无关的。当然,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质没有问题,但如果把这个当成唯一或者最大的目标,人就失去了感知生活的能力或者机会。
回到快毕业要找工作的孩子的话题上,对于还没真正工作的娃们容易有个误区,容易把一份职业或一份工作当成通往自己向往生活的一扇门,实际上并不是那么回事,不一定是挂钩的。工作不是实现生活的手段,而是生活的一部分。
工作也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并不是全部。尤其在娃真正进入一个行业发现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回事后,那种落差会影响自己对生活的憧憬和情绪。一份体面的工作,一份不错的收入并不一定能够为你的生活带来很多,一份马马虎虎的工作,一份不多的收入也未必会就让你的生活就很惨淡。
实际上,人一生都在追求本性与欲望的释放和被社会属性的束缚上挣扎着,人的渺小和无能让我们一辈子大多数的时间都沉浸在痛苦之中。步入社会之前,对生活有一种比较靠谱的认知和态度,非常重要。因为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型过程中,很多的不适应都源于我们对“生活”这件事的无知。
我们只被告知过如果你不够强,如果你不够优秀,就不能如何如何,实际上,生活并不是这么回事,没有人非要如何才能够快乐地生活下去。这是像我这种对社会比较无知的人,在从学生到社会人转型的阵痛的过程中思想上最大的转变。
工作只有两种,但实际上还是一样的
当有师弟师妹或者实习生来问我关于就业的问题的时候,我通常会先跟他们说这样话:工作只有两种,一种是技术,一种是销售(广泛意义上的,当然包括marketing),不论那一种,能做到高层的话最后都是做管理了。所以先明确自己从哪一种工作开始起步,然后明确自己在哪个行业积累。
但不论哪一种工作,哪一个行业都好,工作其实都是一样的,就是管理:管理自己的时间,管理自己的工作,管理你的下属,管理你的老板,将工作里所有的因素都纳入你可控的范围之内,可能是通过流程可能是通过人际关系可能是借助其他的手段或者工具等等,让事情达到预期的效果。
回到之前那个清华姐妹花的故事上,我说我是在看到她的时间表的时候而不是她的成绩单的时候非常佩服。对于她那种party menber的腔调我本人不发表意见,但是对于她对自己严格有序的时间管理以及非常强的执行能力我真的佩服得五体投地。在这样良好的时间管理和执行力之下,她的成绩单几乎是必然的,只要她是智商正常,何况我相信她智商还是有超群之处。所以我相信不论她做任何一行,在自己个人的工作上都不会有问题。
我非常小心翼翼地用到了“自己个人的工作”,因为当学生的时候我们成绩单几乎只取决于个人的努力,而真正工作到时候,太多的变量不是自己能够控制的了,人就是最不可控的变量。我倒不是想说什么厚黑学,因为我身处的环境以及我所处的级别还不会遇到那么高深的问题,我确实不懂。
但是工作中,自己的经验教训和前辈们学来的一些道理,还是有些用的。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大家都听到烂的道理但我们并不一定时时刻刻做得到。比如,涉及其他部门的工作,尽快把球丢出去,不要拽在自己手上。
这不是不负责任,恰恰是负责任的做法,因为每一项工作都需要时间,要给他人尽可能留出充足的时间,去完成工作,质量还是要有时间作为保证的。比如不论对谁,多说谢谢你,人家不会觉得你客气的,一般来说都会让工作更顺利。
不过有一些事情,有一个长辈以前提醒我的,虽然我从来没有实践过也没有机会实践,但是她说的也不无道理。她说的很简单:在工作的环境中,尽可能保持神秘。和“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不同,她说的是“神秘”是故作玄虚,不要吐露你的个人信息,让别人摸不清你的底牌,人家才不敢随随便便欺负你,也有可能因此重视你,哈哈。她说她从来不会在QQ签名上写什么,也没有博客,她不喜欢别人知道她想什么。她其实也不从政,也没什么特别的背景,但是她说得也不无道理,因为对于女生,自我保护还是很重要的。
但不论怎样,我还会和师弟师妹以及实习生们说:所有的工作都是一样的,每一个行业都是一座围城,里面的人拼命跟你说不好,而外面的人又挤着想进去。在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中,再好的工作都是浮云,只能靠自己。
有些人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半年内跳了三五个公司,有些人在这个转变中,以为各种因素还是退缩了,决定回校园继续深造,包括我自己也无数次动过这样的念头,我实际上也还没有完全渡过这个转变期,也还在挣扎,但是我算是比较幸运,坚持到了现在。
我应该算是个幸运儿,在那段身边的人都天昏地暗地投简历赶场笔试面试,考研考G的日子里,我就投了两份简历,然后就去了dream company实习。在自己一直向往的公司实习到转正,公司又只离自己家只有3个公车站距离,又没有遇到非常恐怖的老板,应该说我遇到的老板实在太好了,就连老板都说我太幸运了,我人生中的第一个广告客户是如此尊重专业尊重创意的好沟通的客户——按理来说,在这种近乎经济学里完美的假设条件下,我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应该是要轻松很多很多。
但即使这样,这一年来,我也经历了多少次的挣扎:我在实在活不下去的薪水问题上挣扎过,我在这一行投资回报率非常低的问题上挣扎过,我在我们公司是不是还有前景要不要换家公司的问题上挣扎过,我在家里给出的其他道路上动摇过,我到今天也还在为自己的身体是不是能够撑下去而挣扎着。
实习的时候,因为我什么都不懂,所以说话太冲,总是抛出一些无用的观点导致和总监起冲突,以至于我在电话里和杨斌哭过。在我刚转正的时候,经常在同一个弱智到不行的问题上犯错不止三次而被老板challenge,以至于我天天和在QQ上跟我的同行老弟忏悔怀疑自己是不是智商有问题。
我老板曾经在我刚转正两个月的时候休近一个月的假,那个月所有的工作,不论我会还是不会,我都得全部接下来,而且不能出任何差错,即使出错,也要自己想办法。而即使在这个全广州市最悲剧的4A里,一样有人事斗争,一样有办公室政治,看到有多少人来来往往,从习惯到麻木。
即使是我们从文案升上来的创意副总监就总是说:这个行业回报率实在太低了,同样在企业三五年,人家什么生活我们什么生活啊?我们不努力吗?你看看这个办公室里谁不努力吗?娃啊,如果你们有得选择就不要错过了机会啊。除非你是真的真的真的非常非常喜欢这行。你觉得中国这几年有出过几个让你觉得还行的广告吗?说得出来的也就凡客了,而且也只是那一次传播。看看多芬8年前做的整套real beauty的传播啊,我们中国8年后都没有能够做出来个挨点边像样的东西啊,就是人的水平问题啊。balabalabalabalabala……
工作都是一样的,没有所谓好坏,任何一行,如果能找到自己的乐趣或者自己想要的东西,就好好坚持下去,仅此而已。
爱情不是人生的全部,家是
毕业季,分手季。相信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爱情上的阵痛不亚于工作上的适应。
有太多这样那样的例子。考虑到现实问题家里不同意的,异地了的异国了的,一个还在上学和一个工作的,或者就是工作了想法变了,或者受到突如而来转变的冲击各种寂寞了,各种诱惑了等种种。包括我自己,也不是完全能够很顺利地渡过。但是我真的算是非常非常幸运的,杨斌,谢谢你。我觉得这辈子遇到你真的是我最幸运的事情。
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有那么一段时间真的会让人无所适从,整个人的方向都会有些迷茫,找不着北。在找不着北的时候,最不靠谱的事情当然最容易出问题——爱情是世界上最不靠谱的事情,因为整件事情从头到尾都没有谱。谁喜欢谁了,谁不喜欢谁了。全都是一念之间的事情。
这些东西,是没有任何人能够给出任何建议的。
我能说的只是,爱情不是人生的全部,但家是。
我们出生长大的那个家,和我们和妻子或者丈夫组建的那个家。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但家是人生的全部。除非是无父无母又不婚主义的孤儿(不带有任何歧视),大多数的人至少都会会拥有其中一个家,幸运的,可能可以两个都拥有。不论男女,家对于我们都是同样重要的东西。
在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型期,我们不论情绪上,感觉上,观念上都会发生很多变化,这些各种因素,可能让我们对现有的一段感情产生质疑,甚至作出一些新的判断。一段感情最后能不能一辈子,这只是遇到的第一个考验,一个非常小的考验。不论哪一方先发生变化,实际上考验都是对双方的,一方能不能守住,另一方愿不愿意与对方共同守住。这和双方的感情够不够深有关,但更跟双方够不够成熟有关,还有和各种机缘运气有关。
一段感情最后能不能撑起一个家,这是一个必然的考验。对于像我这种在感情上一根筋的孩子来说,就是坦然地去面对。任何一段感情都是珍贵的,在认真地去爱这样一个前提下,任何一段感情都是珍贵的。所以,对于认真的孩子们,我想说,再多的痛苦,都是必然,因为人生本来就不是那么好过的一件事,能不放弃就好好坚持。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也是坚持一辈子的结果。但是如果没有熬过去,痛过了就过了,那不是最后的家,纵使千般守护,那不是自己能够守就守得住的家。
祝我们所有认真的孩子们,都好运。
最后,关于梦想
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型,会成长很多,我很幸运,我太幸运了可以说,我真的几乎没有失去什么。而我觉得最美好的是,我没有失去梦想。但是我很清楚地知道,就算我丢掉任何东西,为了成长,丢掉一切,唯一不能丢掉的有两样东西:一个是家,一个就是梦想。
我们公司的文案问我,为什么选择做广告,你觉得这一年了,有意思吗?我说,当我看到像可口可乐那个看到世界满的那一半的广告(因为是西班牙文的字幕,在另一篇日志里有翻译的版本:点击这里)的时候,我就有把这行做下去的动力。我开始明白当年鲁迅为什么弃医从文的道理。
我觉得,通过创意改变,可能是短短30秒的TVC,可能只是一个平面广告,去人们的想法,让人们感觉到世界其实很美好的时候,我会感到非常非常的幸福,觉得这是件非常非常有价值的事情。可能我一辈子都做不出像可口可乐这样改变世界的广告,但是有这样的一个憧憬在,活得非常的有干劲,有这样的梦想在,至少我再怎么加班都不觉得累。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