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珍贵的松花石为原料、以反映鳇鱼文化为特点的石雕产品“鳇鱼砚”,是董殿富和我市著名艺术家百强老师共同创制的新产品,是他们为弘扬松原地域文化特色,挖掘鳇鱼文化内涵,打造松原文化产品的新项目。“鳇鱼砚”作为松原地域文化新产品开发的一项内容,填补了松原砚雕的空白。董殿富创作的“鳇鱼砚”作品在我市首届工艺美术展销会上获金奖。
今年65岁的董殿富,现为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国老年诗书画研究会会员,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市国画学会理事,松原国画院画家,市工艺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宁江区工艺美术家协会副会长,宁江区老年诗书画研究会会员。他自幼喜爱绘画、书法、雕刻、摄影等艺术。1968年从当时的白城农校毕业后,就一直从事美术创作。
提起雕刻艺术,董殿富讲得滔滔不绝。雕刻艺术很难做。首先,雕刻需要体力。有的时候,一个石雕需要用一二百公斤重的石头,没有一定的体力是干不了的。雕刻讲究透、露、缠、穿。雕一对大狮子,从开荒石到精雕细琢,没有一个月时间是雕不出来的。有时忙起来,一连几天不合眼,一天只吃一顿饭是常有的事。他说,雕刻家与匠人不同之处是,匠人是简单的模仿、是原始的手工业者,而雕刻家的工作则是创作、是心血的付出。而且,创作石雕作品是一项耗费脑力与体力的劳动,除了要掌握基本功外,还必须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和深厚的艺术根底。为此,董殿富曾多次外出求教,所经历的辛苦一言难尽。
2006年7月,伯都讷文化公园开工建设之时,松原市著名书画家百强老师请董殿富做工程的雕刻项目,董殿富欣然接受,并且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里,带领着他的学生贪黑起早的工作,把一些名人、名家的艺术作品活灵活现地展示于世人面前,来此休闲的人们被伯都讷文化艺术长廊所深深吸引,流连忘返。
如今,董殿富的石雕作品已经遍布松江两岸,从查干湖成吉思汗雕像下面的魏碑字到伯都讷文化艺术长廊活灵活现的人物;从前郭县博物馆的日晷到苍狼白鹿的展牌。他的古代人物头像浮雕形象逼真,伟人像影雕独具一格,圆雕艺术格式栩栩如生。辛勤的付出有了丰硕的收获,他的作品曾在国家、省、市获奖,部分石雕作品被人收藏。
他创作的“鳇鱼砚”,在市首届工艺美术展销会上获得金奖。谈起这一作品的创作构想,董殿富充满了激情。他说,鳇鱼产于松花江,是传说中的鱼中之王,清朝时,扶余(现在的松原江北)北江沿江一带的渔民把捕获的鳇鱼运往北京。皇帝食后很高兴,并决定每逢春节或皇室大典时都要扶余进贡这种鳇鱼。根据这样的故事,董殿富用一周的时间进行创作和雕刻。“创作‘鳇鱼砚’,不但可以把它作为松原独特的礼品赠送给外地来的友人,也可以让人们通过它进一步了解松原的历史,为挖掘和弘扬松原文化做出自己的一点贡献。”这是董殿富的创作构思和想法,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用无声的、凝固的雕刻作品诉说着他响亮的人生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