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克 己 我们对没完没了的工作存在着很多的不想,正常,追求美嘛。但世界是平衡的,无矛便无盾,无苦便无甜,盾与甜都不能孤立存在。想要甜只能先得到苦,所以不怕吃苦是我们的必须。别的事可以不做,惟有付出,我们不得不做。我们改变不了环境,所以不得不改变我们自己,站在人的角度,人是无奈的动物。人有懒惰的心理,怎么办?只有去克己。克己就是克制自己、战胜自己,学习、学会、拥有忍受。什么是忍受?工作、学习、奋斗、付出等,忍受就是吃苦。所谓受苦,就是忍受工作的辛苦。 水煮馒头可以吃吗?当然可以,我常常在吃;脏活累活呢?不在话下,我天天在干;严寒与酷暑呢?没问题,我时常在经受;忍辱受气又如何呢?完全可以,我常常在忍受。没有撬动地球的支点,哪来得抛弃忍受的理由?对于修养人生,没有什么不可以忍受,没有什么不可以战胜。 甜是苦的终极,苦是甜的走廊。 我们可以经历辛苦和磨难,因为我们需要忍受;我们必然会亲近幸福,因为我们拥有了忍受。 三、了解与掌握哲学的基本原理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类智慧的结晶,伟大的认识工具。哲学不单是哲学家的事,也是我们每个人的事。有人说:“我们普通百姓,要哲学没用。”是不正确的。也有人说:“哲学太难”,但问题是,世界上没有难的事情,只有不会的事情。我们之所以认为难,是因为不会,会了就不难了。 给老板打工,你与老板就是矛盾关系;上街买东西,买与卖同样是对立统一;甚至人站在地面上,就是一个哲学问题,谁能离开哲学而活?“师傅领进门,学艺在个人”就是内外因的关系问题;“一个巴掌拍不响”就是辨证思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凡事都有度”就是质变与量变的关系问题;“小腿扭不过大腿”就是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问题;“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就是抓主要矛盾。 事实上,我们每天说的每一句话、干的每一件事,都是抓主要矛盾。早上起床后之所以洗脸,是因为我们认为这时候洗脸是最重要的。之后之所以刷牙,是因为我们认为这时候刷牙是最重要的。哲学就是这样,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时时在指导着我们。如果我们一边在用哲学,一边却又说哲学没用,那岂止是笑话?不懂不等于不存在,不重视不等于不重要。 四、先轻后重 人的认知是一个球体的话,情绪就是与之紧挨并大小相等的球体。当人的情绪发生波动或改变时,情绪球体便会涨大,认知球体就会为其所遮掩,人的行为就会因失去认知的指导而出错,情绪就是人的心情。 人在发怒时的过头行为,紧张时的行为偏差,着急时的欲速而不达,遭遇突发事件时的六神无主等等。都是情绪波动给我们带来的不利影响。 “战略上要藐视敌人,战术上要重视敌人。”就是我们平稳心态的良好榜样。工作要在轻松中进行,干任何事,尤其是较大、较重要、第一次干的事。首先要剔除心理波动,保持平稳心态,轻松应战,小心对待。.这便是先轻后重(就是我们平时说的:遇事要冷静),是我们行为理念的第一步骤。 五、在其内不在其外 事物都存在着内与外的矛盾,内是主要矛盾,外是次要矛盾。在其内不在其外,就是哲学中的抓主要矛盾,是我们行为理念的第二步骤。 西瓜,是否甜是内,是主要矛盾,而大小颜色等是外,是次要矛盾。人,心是内,是主要的,而外表、行为等是外,是次要的。要断水,必须找到源头;想断木,必须找到根。 文章,内容是主要的,表达是次要的。在内容上,能否给予读者什么是主要的,而本意是次要的;意译是主要的,直意是次要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给予我们的重要呢?还是本意重要呢?当然是前者。读文章,不在了解原意,那是在浪费精力。不在原式原句,那是在束缚自己。我们能否从中得到某种启示,这才是重要的。 人的话语就是一篇文章。老师批评学生,给予学生益处是主要的。我们小时候都在恨老师,就是把内与外倒置了的结果。别人指出我们的不足,给予我们益处是主要的。我们听了以后不高兴,也是把内与外倒置了。 六、原则与灵活相结合 走路不拐弯,容易撞墙。做人不变通(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死心眼儿、没眼力劲),难以求得和谐。坚持原则也需和灵活相结合,这就是哲学说的共性与个性的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吃饭,有多与少、饱不饱的把握。花钱,有长远与眼下的考虑,既要花钱,又要攒钱。回家,有直走也有拐弯。 去小铺买东西,不熟的人得不到赊欠,而熟悉的人可能得到赊欠,这便是原则与灵活的结合。上班迟到了,由于和记工员关系不错没被记上,这便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公共汽车上,青年人让座于老年人,是公平与合理的结合。公平不一定合理,合理不一定公平。公平,是我们追求的初步;合理,是我们追求的最终。 电视主持人总是称女性为“靓女”,男性为“帅哥”。真有那么“靓”、那么“帅”吗?当然没有。这是否不诚实呢?分从那个角度看。表面上是不诚实,深层面上是变通,是策略,抵达和谐的手段。看问题要从多个角度看,仅从表面上看是远远不够的。谁不骗人?包括骗我们最亲的母亲。“母亲啊!我生活的很好”,其实生活的一点都不好。连母亲都骗,何况别人?无论是善意的谎言,还是恶意的欺骗,都是原则与灵活的结合。人的行为是一种综合,是方方面面情况都兼顾的最后结果,不一定是心的真实表达,识人难,难就难在这里。日久见人心,凭一句话,一件事去判定一个人是幼稚的。凭少量的话,少量的事去判定是肤浅的。老实人也有说假话的时候,文人也有说粗话的时候,夫妻也有说谎话的时候。原则与灵活的结合,是我们行为理念的第三步骤。 先轻后重、在其内不在其外、原则与灵活相结合,是我们行为理念三步曲,是我们认识事物、处理和解决问题总的原则和方法,是哲学对我们的重要指导。不着地面的物体,不是物体是天体,很难属于地球;没有展开的哲学,不是哲学是天文,与人无益;埋在地下的黄金不是黄金,是泥土;学不致用等于零。 七、对应法则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有“对”当有“应”,“对”是 付出,“应”是回报。付出善回报当是善,付出多少回报当是多少,有付出马上当有回报。对应是性质、量、时间的三个一致,这 便是对应法则 。 你给同事一个苹果,同事心里立刻会有感谢之情,这便是对你的回报。过几天,他会给你一个梨,或别的什么,这便是回报的后续,回报是及时和后续的统一 。人与人的交往便是心与心的交往,付出善有善心的回报,这就够了,只重及时,是对应法则的根本。正如我们平时说的:“有这个心就行了”。“有良心”、“知恩图报”、“有情有义”便是遵从 对应法则。“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不知好歹”便是不遵 对应法则。遵守 对应法则是公平,是正直,是心灵美。 自然界有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人世间有对应法则。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连接着自然界,对应法则连接着人世间。其实,人世间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对应法则就是一种特殊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违背对应法则就是违背自然法则。让我们反思:别人对我们的好,我们回报了没有?在程度上、数量上够了没有?比如父母、比如爱人、比如朋友、比如同事。让我们自问:父母视我们胜过自己的生命,我们视父母胜过什么?我们在父母心中是最重要的,父母在我们心中有多重要?父母时刻牵挂着我们,我们惦记了父母多少?我们的事是父母最大的事,父母的事是否是我们最大的事?我们总是享受着家里最好的东西,而父母却没有,我们的感受如何?假如我们住好房子,父母住烂房子,我们的心情如何?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多少?我们回报了多少?我们是否亏欠父母?小而言之,在我们的空间,有没有记挂父母的字句?该不该有?爱父母如父母爱我们,是孝的最高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