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都在搜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发表新主题
分享
开启左侧

满族先民的艺术瑰宝 追寻远去的吉林满族戏曲

[复制链接]

满族先民的艺术瑰宝 追寻远去的吉林满族戏曲

恋杰之叶 发表于 2013-5-13 08:26:07 浏览:  5515 回复:  33 [显示全部楼层]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松原市满族艺术剧院演出的新城戏《洪皓》剧照
a.jpg

清乾隆年间乌喇吉咪喇《鸢飞鱼跃》演出场面
b.jpg

吉林乌喇支演出的《奥尔厚达喇》剧照
c.jpg

 辽阔富饶、雄浑壮美的吉林大地,从遥远的古代起,这里不仅是满族先民世代繁衍生息的故乡,也是他们创造民族文化艺术的摇篮。在这里,满族先民演出的戏剧歌舞源流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纪的勿吉及后来的渤海靺鞨和辽金时代。由于时代的变迁,部落的迁移以及战争的毁灭等原因,满族先民的许多戏剧文化早已失传了。给后人传承和发扬光大这一文化遗产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近年来,松原市成立了新城戏传承保护中心,由松原市满族艺术剧院创作演出的新城戏《洪皓》获得极大成功,受到各界好评。该剧吸收了满族先民文化艺术的精华,充满了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洪皓》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各项文化大奖。那么,吉林满族先民创造的戏曲文化到底什么样,都有哪些表演艺术特色?在当时,对满族先民的社会文化进步起到什么作用?这些悬念,多年来,一直萦绕在记者的心头,但记者是外行,又没有较为翔实的史料证明。多年来,努力寻找相关文化信息,苦苦追寻探求吉林大地满族先民创造的戏曲文化之发展脉络。记者获悉,原承德市话剧团导演王玫罡先生经多年研究,破解了清乾隆年间宫廷庆寿活动图中记载的各地赴京演出盛况,其中一部分演出图展示的是吉林满族戏班表演的节目。


  这说明,吉林满族先民创造的戏曲文化曾经历过辉煌繁荣的时代。

  这真是吉林满族先民的艺术瑰宝再现!

  下面是专家研究破解的清朝吉林满族戏班赴京演出的主要戏曲片断摭拾。

  朱赤溫—— 《奥尔厚达喇》

  朱赤溫,是吉林古代满族文化中的一个舞剧剧种。专家考证,早在渤海国时代(公元七世纪初),满族的先祖部族即有这种表演艺术的雏形了。到了清代,该剧由表演原始圣贤故事片断,发展成为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剧情,人物角色分工明确及说白、唱词俱佳的戏剧。在清乾隆嘉庆年间,演出已达到繁荣辉煌的阶段。

  朱赤溫在吉林满族地区也有不同流派,在社会较为有影响的是乌喇支(活跃于今吉林市地区一带)、扶余支(活跃于今松原地区一带)。乌喇支在今吉林市广大地区巡回演出,演出的朱赤溫剧目内容主要以历史故事为主,声情并茂,戏班讲究气派和排场。据说,戏班每到一地,一出戏能演出两三天。乌喇支戏班没有正式的文字剧本,剧本都出自口头传承。结构又不严谨,演员表演有时很吃力。他们每到一地演出,还有少量观众欣赏。为了帮助汉族人能看懂剧情,演员又不会或不熟练汉语,只好让戏班中懂汉语的解释剧情,当时有人形容朱赤溫表演是“满语加汉语,唱不上来加比划。”

  朱赤溫表演的角色也有生、旦、浄、末、丑,生角和末角往往是戏中的正派角色,旦多是次要角色,丑在剧情中占有重要地位。剧情讲究幽默,丑角往往逗得观众捧腹大笑。

  乌喇支戏班演出的历史神话剧《奥尔厚达喇》(满语意为歌唱人参王),是通过人、神、鸟、兽、植物之间的矛盾纠葛与斗争,表现满族先祖——肃慎人在人参王的支持下,开拓、开发不咸山(今长白山)战胜百兽之患的英勇斗争故事。在八旬万寿图中,画家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戏剧演出的片段,剧中扮演“开代恭”(满语,意为天神的代理人即满族萨满之意)的须生,正训谕人参王奥尔厚达喇,俯首躬身的人参王正在听候上天指教。扮演肃慎先民的演员,身着满族戏服在一旁守候。乐队在帷幕前堂两侧,全神贯注地伴奏着。台下,众多的观众鸦雀无声,如醉如痴地欣赏着台上演员们精彩的表演。

  在清朝,吉林地区满族戏剧朱赤溫表演也在不断完善,不断创新。艺术水平较高的剧团称为职业社班。也有来自民间的表演团体,其演员也是来自民间,一般是在葛珊(满语,相当于村屯)、穆昆(满语,氏族部落之意)中选择那些能歌善舞、博古通今的人充当“喇咪达”(满语,意为戏曲教师,或者是导演、剧团团长之意),组织族人于节庆日子演出,喇咪达一般是世袭之职,他们对朱赤溫戏剧艺术的传承与延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吉林地区流行的

  乌喇吉咪喇

  乌喇吉咪喇,也是一种流行满族先人中的戏剧表演形式。据研究满族戏剧的专家考证,早在明朝以前就流行在今吉林市周围的广大地区。乌喇,女真语,地名,即指今吉林市一带。在清朝,人们把今吉林市乌拉街称为大乌喇,把今吉林市中心区域叫做小乌喇。吉咪,是船民之意。喇为戏剧舞蹈。也可以说,乌喇吉米喇是在水上行船表演的戏剧演艺活动。汉语意为龙舟戏。在吉林地区,乌喇吉咪喇约形成于金代。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戏剧形式也在不断完善。在清代,演出时需多只大船,演员也要众多。吉林戏班赴京演出的场面宏大壮观,有时在京城表演,当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活动时,戏班也会在那里演出。水上表演时,每只船上都插有帅旗、罗伞、八卦幡旗等,完全是古代水军战列组织的形式。每只船上都有一名满族官员指挥。其余士兵也都是身着戏服,指挥官通常由喇咪达扮演。在鼓乐声中,喇咪达边指挥边歌唱着与观众互动,形成了一人唱万人和的壮观情景。当演出达到高潮时,众战船水军齐声呐喊,奋力划船。此时,喇咪达又以第三者角色出现,向观众介绍剧情背景或情节,很像今天影视剧中的旁白或解说者。清康熙乾隆两朝,吉林地区的优秀满族戏班都要奉旨赴京演出。乌喇吉咪喇中最著名的剧目《鸢飞鱼跃》和《三国》在1790年乾隆皇帝八十寿庆时演出获得好评。

  舞唱俱佳的道瓦喇

  和诸多曲艺形式

  道瓦喇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六世纪时满族先祖靺鞨人(渤海人)就有这种表演形式。可以说,吉林地区的满族先辈是道瓦喇的最早发明者、演出者,吉林地区是发祥地。清乾隆道光年间,道瓦喇还流传到热河、北京一带的满族八旗民众中。道瓦喇演出形式有些类似二人转的表演形式,由一至二名演员表演。男角叫做“末角”,女角叫“旦儿角”(也有的满族人叫“茶旦儿”)。表演时,观众常常以击掌合拍与演员互动,观众掌声与演员手动的手玉子、鱼骨板等节奏合拍,达到高潮时,演员观众一起表演,形成同歌共舞此起彼伏的场景。

  以上这些吉林古代满族戏剧早已失传了。今天,我们只能从戏剧研究专家那里了解其文化源流的演变。所幸的是,这些剧目被画家以版画的形式绘制下来。据说,在乾隆八旬万寿盛典图中还记录了满族先人表演的曲艺节目,其表演形式有八角鼓、太平鼓、五魁舞、宫廷月令承应戏、唱连廂、清音会、子弟书等表演形式。对研究和继承满族民族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是极其珍贵的中国历史文化遗产。
透明 发表于 2013-5-13 08:36:54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低调,低调!
恋杰之叶
 楼主|
发表于 2013-5-13 08:41:23 显示全部楼层
漂泊 发表于 2013-5-16 23:26:41 显示全部楼层
LZ是天才,坚定完毕
恋杰之叶
 楼主|
发表于 2013-5-17 08:40:02 显示全部楼层
成追忆 发表于 2013-5-19 05:45:27 显示全部楼层

蒙在股里 发表于 2013-5-19 21:17:57 显示全部楼层
吊丝你不懂爱,女神只爱高富帅。
恋杰之叶
 楼主|
发表于 2013-5-20 08:52:49 显示全部楼层
嘘·安静 发表于 2013-5-21 11:14:31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你哈...................................
恋杰之叶
 楼主|
发表于 2013-5-21 11:19:54 显示全部楼层
1234下一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