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都在搜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发表新主题
分享
开启左侧

今日更新汇总2022年5G终端行业发展现状及行业发展趋势预测[图]

[复制链接]

今日更新汇总2022年5G终端行业发展现状及行业发展趋势预测[图]

msmkmm2012 发表于 2024-12-29 23:21:33 浏览:  3 回复:  0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5G手机市场迎来高增长机遇SIP Trunk的具体问题可以到我们网站了解一下,也有业内领域专业的客服为您解答问题,为成功合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开端!https://www.siptrunk.cn/


  1、供应链成熟带动全球5G终端市场速发展

  全球5G手机迎来爆发式增长机遇。从全球4G发展历史来看,4G络的部署对4G智能手机市场带来巨大增长机遇。美日韩在2022年启动4G络建设,欧洲在2022年启动 4G建设,全球4G络的建设带来智能手机市场从2022 年起连续 6 年两位数增长,4G智能手机市场规模达万亿元。5G 络投资有助于全球5G手机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机遇。到 2025年,全球5G手机出货量将突破15亿。2022-2024 年,5G手机出货量分别将达到200 万部、1100万部、7700万部、183亿部、416亿部和855亿部。预计到2022年,5G智能手机出货量将占总出货量的89%,达到1235亿部;到2023年,这一比例预计将增长至 281%。

  全球5G终端产品呈多样化趋势。经过业界共同努力,5G手机产业链已经成熟。2022 年,高通、华为、星、联发科、紫光展锐等主要供应商均已推出了5G基带芯片。供应链的成熟,推动了全球 5G 终端产品的速发展。2022年,将有超过10个品牌推出5G手机,5G 手机和终端类型超百款。截止 2022 年 11 月,全球 5G 终端超过了183款,涉及15个类别。其中,5G手机54款、CPE(络终端设备)59 款、5G模组 34 款,5G热点产品 11 款、5G路由器7款。5G 终端多样化,给各行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全球 5G 商用手机陆续发布。华为、星、小米、OPPO、VIVO 等知厂商相继发布量产5G 手机。星从 2022 年 4 月开始销售 G S10 5G 手机,成为全球首家宣布开卖5G手机的手机厂商。华为在 2022 年 2 月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首次推出基于5G技术的商用手机 M X,在 2022 年 5 月发布 M20X 5G版本手机。小米在2022 年9月推出两款5G手机小米 9 P 5G和小米MIX A。预计2022年将出现千元5G手机,大大加速 5G手机的渗透率。

全球5G手机出货量预测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相关报告:发布的《2022-2025年5G终端信号处理系统行业运营态势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全球5G终端数量(2022年11月)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5G手机市场增长潜力巨大

  是 5G 智能手机全球比较大市场。截至2022年底,手机用户数接近12亿,用户普及率达到人口总量的 82%,接近欧美发达85%的普及率。2022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456亿,其中市场总销量为 398亿台,占比 27%。全球T6 智能手机制造商中,我国华为、小米、OPPO、VIVO 占据四席。2022 年二季度,华为超过苹果成为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机制造商。到2025年,全球 5G手机市场占有率达 15%,其中韩国 59%、美国50%,日本 48%,欧洲 29%, 28%。到2025年,5G手机用户数将超过北美和欧洲的总和,达到46亿,成为 5G 智能手机比较大市场。

2022年智能手机出货量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25年智能手机市场预测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5G手机发展速度超预期。韩国是全球首个开始 5G 大规模商用的,2022 年 4 月 3 日,韩国运营商推出 5G 商用服务。5 月初,韩国 5G 用户达到26 万。6 月 10 日,韩国 5G 商用第 69 天,5G 用户达到 100 万,较 4G 用户突破 100 万所用时间缩短了 11 天。2022 年 8 月初,韩国 5G 用户数达到 200 万,于 4G 同期。韩国 5G 商业的成功,直接推动了星 5G 版 G F 和G N 10 销量大增。截止 2022 年 10 月 8 日, 5G 套餐预约用户数近 1000 万,其中移动 580 万、联通 199 万、电信 200 万。2022 年 11 月 1 日,我国正式商用 5G 络。2022 年 11 月20 日,工信部透露,我国 5G 用户签约 87 万户。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预计, 5G 用户 2022 年将超过 2 亿。

韩国4G5G用户普及速度对比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移动4G基站与用户增长趋势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3、5G手机市场投资节奏

  2022-2022 年迎来 5G 换机高峰期。从 4G 络建设和用户增长的历史,可以预计,2022 年将是 5G 手机爆发元年,2022-2022 年是 5G 换机高峰期。届时,5G 手机将带动全球智能手机恢复正增长。5G 终端市场节奏方面,预计 2022 年上半年处于市场导入期,2022 年下半年将进入规模发展期,终端厂商推出中低价位段产品,5G 手机市场规模持续扩大。预计 2022 年底,5G 手机产品价位下探至 1500 元,市场将以 5G 手机为主。2022 年,将出现千元 5G 手机。非 5G手机和低价位 5G 手机有望全面进入 ODM(委托设计代工)时代,ODM 市场占有率将逐步扩大。

  二、5G物联终端市场增长潜力巨大

  1、5G统一标准,推动物联更发展

  5G 有望统一标准,推动物联更发展。非授权频谱技术(LR、SF)由于频谱共享的限制,只能区域小范围使用。授权频谱技术(NB-IT 和 MTC)随着全球逐步部署,已经初步具备规模效应。截止 2022 年 9 月,全球有 57 个至少 114 个运营商部署了 NB-IT 或 MTC,有 72 个的 153 家运营商在积极投资 NB-IT 络。2022 年 7 月,3GPP 正式向 ITU-R(国际电信联盟)提交 5G 候选技术标准提案,NB-IT 成为满足 5G 大规模机器连接(MTC)场景需求的技术标准。

全球物联终端数量规模预测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物联终端市场高增长机遇

  全球物联终端市场有望保持高速增长。预测2022 年全球物联支出达 7450 亿美元,2023 年达到 11000 亿美元。预计2025 年,全球物联终端规模达到 249 亿,其中,短距 IT 设备(W-F、B 和Z)达到 195 亿,年均复合增长率 13%;广域 IT 设备(2G、3G、4G、5G、NB-IT、MTC、S 和 LR)达到 54 亿,年均复合增长率 24%。2025 年,广域 IT 设备中,NB-IT 和 MTC 设备为 5G 主流物联终端,占比达 52%;4G和 5G 大带宽物联终端占比达 28%。长期看,物联终端市场规模远超智能手机市场规模。

全球广域物联终端数量规模预测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22Q1国内NB-IT新产品分布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短期看,智能家居终端市场规模比较大。2022 年全球智能家居市场(设备、系统和服务消费)支出总额将接近 960 亿美元,在未来 5 年的(2022-2023 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10%,到 2023 年全球智能家居市场规模达到 1550 亿美元。北美市场由亚马逊、谷歌和星占据主要市场份额;欧洲市场有英国 C C HH 和D T M H、德国的 Q-3 以及荷兰的 ET;亚太地区,有的小米、韩国的 LG、日本的 TSCOM 和松下。智能家居市场仍然高度碎片化,具备较大的成长机会。

全球智能家居市场规模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物联市场增速预测(2022-2022)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中期看,车联终端市场增速比较高。预测到 2023 年,汽车行业将成为 5G 物联解决方案的比较大市场,占 5G 物联终端的 53%。预计未来 5 年主流应用场景中,车联场景的增长速度比较。从国内车载终端市场总体情况看,2022 年 Q1,车载终端上市新产品 37 款,含 2G 终端 6 款、3G 终端 1 款、4G 终端 29 款、NB-IT 终端1款。从应用领域来看,当前车载移动终端产品既包括轿车、客车、货车通用设备,也包括面向某种车型的专用终端,如物流车辆北斗兼容终端等。从产品形态上看,既包括集成度较高的智能后视镜、车载机器人,也包括专注于特定功能的行车记录仪、车载导航、ETC 智能终端等。随着车联的推进,消费者对车载移动终端智能化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车载移动终端搭载 A 等智能操作系统。2022 年 Q1,搭载操作系统的新款智能车载移动终端 14 款,占同期新上市机型数量的378%。

2022Q1国内车载终端上市新产品分布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工业物联应用场景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长期看,工业物联(IIT)将成为 5G 物联比较大的市场。预测到 2025 年,亚太地区智能制造连接将达到 53 亿以上。根据工业物联软件平台 PTC 对其客户的调查数据来看,部署工业物联解决方案的领先行业是工业(25%),其次是电子和高科技(23%)以及汽车行业(13%)。具体应用场景包括制造运营、服务、产品设计和 IT 等环节,比较主要的应用场景是采用物联形成制造运营情报和运营资产监控,这些智能的工业连接功能可帮助产品制造商提高产量和生产质量,并降低制造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