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利)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以下简称沃尔沃)事件已经尘埃落定。围绕收购划不划算、吉利是否有实力收购成功、沃尔沃为何选吉利等热点话题的争论也可告一段落。当前,收购之后的事,诸如吉利怎样实现沃尔沃的扭亏为赢?沃尔沃如何为我所用?吉利汽车的未来将有怎样的变革?或许是吉利现在及未来不可回避的问题。正如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张小虞所说:“收购不是最终目的,只是经营沃尔沃品牌的开端。我们现在把一个国际化的公司收购了,要对它履行全部的责任。沃尔沃在国际上的发展,在中国市场的建设,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如何盘活沃尔沃
过去数年,沃尔沃轿车销售额一直下滑,成为福特的“大包袱”。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更让沃尔沃轿车出现巨额亏损:去年,沃尔沃轿车在全球销售约33.5万辆,同比下降10.6%。
对此,吉利控股董事长李书福认为,沃尔沃之所以陷入亏损,主要是受金融危机影响销量大幅下滑,产能放空以及采购成本过高。
据了解,李书福和他的团队在决意并购沃尔沃之前,就已经对海外并购的各类风险了然于胸,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收购后的运营管理计划。在吉利为沃尔沃制定的全新产品开发计划中,每年都会有新产品在瑞典工厂下线。吉利将建立全新独立的平台,扩展产品线,发展单型号年销量超过10万辆的明星车型。据吉利此前公布的规划,在成功收购沃尔沃后,该公司将在北京或天津建立汽车年产能力约30万辆的新工厂,使沃尔沃的全球年产量提高近一倍。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罗磊认为,目前,中国是全球新车消费最快和潜力最大的国家,如果沃尔沃利用好这个市场,生存下来应该不成问题。
李书福介绍,吉利将充分调动发挥瑞典现有管理团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制定新的奖励考核机制。在巩固稳定现有欧美成熟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降低成本、拓宽产品线。李书福预计,上述措施到位后,可以在两年内让沃尔沃扭亏为盈。
先进技术如何为我所用
吉利出具的《购买净资产估值报告》显示,沃尔沃是一家净资产超过15亿美元,具备造血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公司;品牌价值接近百亿美元;拥有4000名高素质研发人才队伍与体系能力;拥有低碳发展能力,能满足欧6和欧7排放法规的10款整车和3款发动机(中国仅有欧4生产技术);有分布于全球100多个国家的2400多家经销商,接近60万辆生产能力的自动化较高的生产线。
从当事双方签署的协议来看,吉利不仅收购了沃尔沃的全部股权,还买到了沃尔沃的核心技术、专利等知识产权和制造设施。显然,沃尔沃较强的研发能力及其在安全技术方面的优势,成为此次收购的亮点。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黄永和表示,吉利之所以收购沃尔沃,正是看上了沃尔沃的品牌价值和核心技术。这项海外并购,可以提升中国汽车产业在本土市场的竞争力,为自主创新提供原始技术依据,实现技术跨越。还有专家表示,吉利有望通过获取沃尔沃的相关技术,改变中国消费者对国产车“技术含量不高,不够安全”的印象。
然而,从以往经验来看,跨国并购中先进技术的转让往往存在不确定性,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东道国政府、被收购企业及其利益相关方可能针对技术转让、转移定价等设置苛刻的**条款,并在日后的经营中严密监督。因此,如何把沃尔沃的先进技术成功“为我所用”,困难仍不容忽视。
怎样进行国际化运作
有业内人士将此次收购比作“农村青年娶了洋媳妇”,一个是本土、一个是海外,似乎注定两个品牌“相差甚远”,其整合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难度。此外,虽然吉利在最近几年进行了一系列国际化运作,在资本运营方面取得了一定经验,但毕竟没有运营一家跨国汽车企业的经验。因此,业内专家表示,如何运用全球化视野对未来吉利汽车进行战略布局,如何利用吉利在中国的销售网络经营沃尔沃,吉利如何借助沃尔沃在全球的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络进行海外扩张,将是吉利“娶亲”后能否成功过上好日子的关键。
罗磊建议,在“消化”中应注意几大问题:一是如何把沃尔沃先进技术,成功地转化为吉利公司自己的品牌优势;二是文化融合和劳资关系应妥善处理,放到公司经营的重要位置;三是注意中外法律上的差异,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和纠纷。多数专家表示,吉利运作沃尔沃应该是一个独立的国际化团队,沃尔沃不可能和吉利混在一起。李书福也多次对外表示,吉利将继续巩固和加强沃尔沃在安全、环保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
据介绍,收购将以在国内及海外设立特殊目的项目公司的形式进行。目前参与各方资金已经落实,项目公司已经筹建,并将按照项目进度计划分步增资,以确保满足收购项目正常进展的需要。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