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都在搜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发表新主题
分享
开启左侧

盘点新旧社会交替之际民国时期的才子佳人们

[复制链接]

盘点新旧社会交替之际民国时期的才子佳人们

过得好一点 发表于 2017-12-26 14:47:28 浏览:  3068 回复:  1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民国时期涌现出了众多才华横溢的优秀女性和才貌双全的淑人君子,下面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民国时期的才子佳人。
民国四大美男
民国四大美男指的是后人根据现代审美观所评选出的民国时期最负盛名的四个美男子:汪精卫、周恩来、梅兰芳、张学良。 网上亦流传有汪精卫、周恩来、梅兰芳、蒋介石和汪精卫、周恩来、张学良、蒋介石的版本。


汪精卫


章怡和曾回忆说,小时候问父亲章伯钧政坛美男子,章伯钧说,最漂亮的莫过于汪精卫。



汪精卫目光如炬,炯炯有神,徐志摩这样形容他;"他真是个美男子,可爱!适之说他若是女人一定死心塌地的爱他,他是男子……他也爱他!精卫的眼睛,圆活而有异光,仿佛有些青色,灵敏而有侠气。"而且风度绝佳,温文尔雅,李宗仁曾经说:"汪兆铭仪表堂堂,满腹诗书,言谈举止,风度翩翩,使人相对,如坐春风之中。"


汪精卫不但相貌英俊,还有青年时期为革命"引刀成一快 不负少年头"的英雄历史,因此人气极旺。胡兰成记汪精卫,说他北伐前在广州每次演讲,粤地女学生皆"掷花如雨"。 那时的汪,乃革命领袖、偶像明星。


可惜美男最终沦为汉奸。1944年汪精卫患骨髓肿客死他乡,临终他最后一句话是我要回中国。他的挚友和接班人陈公博将他葬在梅花山。1945年抗战胜利,蒋介石下令炸毁汪墓、焚毁棺木与遗体。 这个著名的美男子就此彻底灰飞烟灭。如今当年那个为革命不惜生命的翩翩美少年早已被人们遗忘,只留下扑朔迷离的历史谜团,令人唏嘘不已。



周恩来



周总理的风采绝对不是一个美字可以概括的。周总理生于南方但长于北方,这使得周总理之美兼有南方的俊秀和北方的英挺,南北皆融亦是周总理的性格特征,收细腻和豪放于一体。


周总理年轻时就读于南开中学,是南开学校唯一免交学费的学生。毕业时被举为全校文科第一名,在理科方面亦名列前茅。后来周总理留学于日、法等国,正是在这一过程中选择了共产主义,并为其奋斗一生。所谓相由心生,帅气的相貌或许是天生的,但是令人倾慕的风采绝对是后天高洁的品德使然。


在后来的重庆谈判时期,周总理的风采甚至倾倒国民党。作为国共谈判时期共产党的首席代表,周总理在国民党内享有极高的声誉。在后来担任共和国总理兼外交部部长期间,周总理访问过亚非欧美许多国家,并接见了多国领导人和各界人士,在这些人心目中留下了极佳的印象,至今仍然在西方国家很有影响力,促进了共产主义在西方世界的传播。
王安娜则说道:"他是一个美男子,脸上充满智慧,眼睛乌黑发亮而有生气。只看他的脸是难以估计出他的年龄的。可是,即使是最高明的摄影师拍下的照片,也不能再现他的人格和魅力。即使是出身、国籍、政治信仰不同的诸色人等,周恩来对他们都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吸引力。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官和名作家、老资格的记者都一致认为,周恩来的敏锐干练,他那优雅洗练的一举手一投足,还有他的幽默和讽刺,都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他们铭记不忘。"


周总理之美绝对不只限于外在,而是深深扎根于其内在绝佳的学识和高尚的品德。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拥有真正的美,也只有这样的美才真正能够被人民所景仰和铭记。



梅兰芳



梅兰芳与汪精卫、周恩来、张学良并称"民国四大美男子",四人外貌各有千秋,但"珠喉宛转绕梁曲,玉貌娉婷绝世妆"的梅兰芳,无疑是其中美得最为楚楚可怜的一个。当时有句俗话:"讨老婆要像梅兰芳,生儿子要像周信芳","男子皆欲娶兰芳以为妻,女子皆欲嫁兰芳以为夫",真是万千宠爱加于一身。


画家们对美的感悟是最深刻也是最纯净的。漫画大师丰子恺认为,按照西方的审美标准,梅兰芳的身材和容貌堪与维纳斯媲美,再加上他的婀娜手势和动听嗓音,简直是上帝亲手制造的一件"精妙无比的杰作"。 国画大师张大千则从中国传统审美的角度说梅兰芳是最标准的美人,他的扮相凝结了唐宋以来古人们审美的全部精华,"浑身都是画稿子"。


梅兰芳是民国时期公认的伶界大王。 其受欢迎程度无人能比。在一次群星义演中,谭鑫培被安排演大轴,压轴戏由杨小楼担当,梅兰芳和王蕙芳的《樊江关》被安排在倒数第三出。由于那天晚上梅兰芳另外还有几出堂会戏,一时未能赶回来,杨小楼的压轴戏便顺理成章地提前上演,却引来观众的强烈不满,他们大声责问戏院老板"梅兰芳为什么不来",并纷纷表示"梅兰芳不来,我们要求退票"。杨小楼的整出戏就在满场喧嚷声中草草收场。这时,梅兰芳匆匆赶到。他一出场即引来喝彩声一片,然后全场安静下来。 后来他访美访苏,更是连西方人也交口称赞。 梅兰芳在美国的首场演出便大获成功,最后一出《刺虎》结束后,他谢幕竟达15次之多。起初他穿着戏装到台前,低身道"万福"。待他卸妆后,观众的掌声仍然不断,他只得穿着长袍马褂再次出去鞠躬。观众发现原先的那个柔声细语、婀娜多姿的美女果然就是男人所扮时,更加疯狂。 梅兰芳赴美演出正值美国大萧条,原以为最多在纽约演3场,卖出一半票就不错。没想到,两个星期的票被一抢而光。当时的美国总统给梅兰芳写信,祝贺他演出成功,并说自己因公不在华府未能看到他的精彩演出,十分遗憾,希望梅先生再来华盛顿演出。


张学良



四大美男中最令人羡慕的莫过于张学良。生来英俊潇洒不说,年纪轻轻手握权柄统帅一方,真是小说里才会出现的梦幻组合。更难得的是他还知情知趣会交际,在女人面前既有英武霸气的一面,又有温柔绅士的一面。他懂得鉴赏古画,会做古体诗,会跳舞,能说英语,还会打网球。这样的男人想没女人缘可太难了。张学良一生,留在历史上的,固然是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两件大事,可令很多人津津乐道的是他的女人缘,尤其是和名媛贵妇们的缘分。

1936年36岁的少帅和杨虎城将军发动了西安事变逼老蒋抗日,直接导致下半辈子的幽禁,张学良晚年自己说:我的事情是到三十六岁,以后就没有了,从二十一岁到三十六岁,这就是我的生命。

少帅的人生也有歧路,吸毒算是他走过的一大歧路。毒品对他精神上的损害自不必说,身体的损害也极大。1928年张作霖遇难后,张学良毒瘾日渐严重,此前的少帅是公认的英俊少年,这一时期的张学良则活脱脱一个瘾君子形象(即流传的"抗日演讲视频"模样)。汪崇屏先生的回忆颇具代表性:"民国十五年,我跟他在一起时,我常常看他看得出神,觉得他真是一个标准的美男子。到民国二十年,再见到他时,因为荒唐过度,脸色发暗,两眼无神,身体就糟蹋得不像样了。"


张学良曾数次想戒掉毒品,但六七年的毒瘾,岂是一朝一夕可以戒除的?1933年热河保卫战失败后,张学良下定决心无论如何也要把毒品戒掉。


戒除毒瘾是多么艰难,不吸毒的人是无法想象的。张学良回顾说,"一个人能把烟(指毒瘾)戒掉了,那人就了不得。我跟你说,戒烟时难受得像什么似的。那肉就好像没皮肤一样,就好像烫了以后没有皮肤一样。尿尿,大便,都不敢坐,烫的不能坐,那可真痛啊!"经过了近半个月死去活来、脱胎换骨的折磨,张学良终于戒除了有六七年之久的毒瘾,迎来了他人生的新起点。 待到一年后,张学良游欧归来时已经恢复了往日的飒爽英姿,见者都啧啧称奇,无不为他感到高兴。


民国四大美女
民国四大美女是二十一世纪初后人根据现代人的某种审美观和现代的知名度所评选出的四个民国美女。
民国四大美女包括"校园皇后"陆小曼,才气与美貌并重的林徽因,有"金嗓子"之称的周璇和"默片影星"阮玲玉。


林徽因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
林徽因,女,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出生于浙江杭州。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诗·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后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作家林微音,故改名徽因。
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建筑师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其中,《你是人间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广为传诵。
在民国时期的著名才女中,林徽因的才艺比萧红和张爱玲等显得更全面一些,人生际遇也更幸运。她不仅最早加入了"新月社",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绘画、翻译等方面成就斐然。她几乎标志一个时代的颜色,出众的才,倾城的貌,情感生活也像一个春天的童话,幸福而浪漫。
在林徽因的著作中,建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作家的文学气质揉合得浑然一体。她的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不仅有严谨的科学内容,而且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和赞美祖国古建筑在技术和艺术方面的精湛成就,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而在文学作品中也常用古建筑的形象作比喻,如《深笑》一诗中,就以古塔檐边无数风铃转动的声音,比喻笑声的清脆悦耳,直上云天,既贴切,又新颖,别具一格。由于她兼通文理,在建筑学和文学创作上都显露出惊人的才华,所以在30年代就享有"一代才女"的美誉,被列入当时出版的《当代中国四千名人录》


陆小曼


陆小曼(1903年-1965年),江苏常州人,近代女画家。师从刘海粟、陈半丁、贺天健等名家,晚年被吸收为上海中国画院专业画师。曾参加新中国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画展。陆小曼擅长戏剧,曾与徐志摩合作创作五幕话剧《卞昆冈》。她还谙昆曲,也能演皮黄,写得一手好文章,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和扎实的文字修饰能力。因与徐志摩的婚恋而成为著名近代人物。1965年4月3日于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63岁。
"陆小曼是一位曾振动20世纪20年代中国文艺界的普罗米修斯。"(郁达夫评)
"陆小曼是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胡适评)
"她一双眼睛也在说话,睛光里荡起,心泉的秘密。"(徐志摩评)


周璇


周璇1920年8月1日出生于江苏常州,中国电影演员、歌唱家。
1931年加入明月歌舞团,因演唱歌曲《民族之光》而受到关注。1932年发行首张唱片《特别快车》。 1934年凭借歌曲《五月的花》成名 ;同年她在上海《大晚报》举办的"广播歌星竞选"中名列第二。 1935年进入电影圈,同年出演电影《风云儿女》。1937年主演的电影《马路天使》成为其表演生涯的代表作,而她演唱的影片插曲《天涯歌女》、《四季歌》亦在华人地区流行;她运用传统的民族声乐发声方法,借助于话筒,开创出一种独特的演唱风格。 1938年签约上海国华影业公司。1941年《上海日报》举办"电影皇后"评选,周璇在当选后婉拒了"电影皇后"的荣誉。

1946年赴香港发展。1947年主演电影《长相思》,由她演唱的影片插曲《夜上海》成为华语歌坛的代表作品之一。 1948年主演古装电影《清宫秘史》。1950年从香港返回上海。1951年主演电影《和平鸽》,拍摄期间因突发精神病被送入医院治疗。1957年9月22日,周璇在上海病逝。1995年获得中国电影世纪奖女演员奖。


周璇是中国最早的两栖明星;在近20年的演艺生涯中,她拍摄了43部影片,演唱了200多首歌曲,成为演艺界的一颗耀眼之星。她在《孟姜女》、《李三娘》、《董小宛》等电影中的表现让不少观众为之动容,而她主演的《马路天使》、《忆江南》等电影更是享誉海内外(网易评)。



阮玲玉


阮玲玉(1910.4.26-1935.3.8)
阮玲玉原名阮凤根。阮玲玉是中国无声电影时期最著名的影星之一,在民国时期的影坛地位仅次于影后胡蝶。生于上海,祖籍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南朗左步头村人)。由于父亲早逝,阮玲玉自孩童时期随母亲为人帮佣,母亲节衣缩食供她上学。1926年为自立谋生奉养母亲,阮玲玉考入明星影片公司,开始其电影艺术生涯,《野草闲花》、《神女》、《新女性》等。阮玲玉成名后陷于同张达民和唐季珊的名誉诬陷纠纷案,因不堪情夫唐季珊虐待于1935年妇女节当日服安眠药自尽,噩耗传来震惊电影界,各方唁电不可胜数,上海二十余万民众走上街头为其送葬,队伍绵延三里,鲁迅曾为此撰文《论人言可畏》。阮玲玉生前出演电影29部,但历经乱世战火,目前仅发现9部幸存。2010年,被美国CNN评选为"史上最伟大二十五位亚洲演员"之一。

阮玲玉端庄大方,清丽脱俗。对待表演艺术,她勤奋刻苦,倾注了全部的热情,不懈追求。表演中,她能够准确地体味人物的情感,捕捉到人物感觉,并用适当的眼神、表情、动作准确地表现出来。这种准确的内心感应力和形体表现力结合得又非常自然,显示出她卓越的才华和非凡的功力。

她在《野草闲花》、《三个摩登女性》、《小玩意》、《城市之夜》、《人生》、《归来》、《再会吧,上海》、《香雪海》、《神女》、《新女性》、《国风》等一系列影片中担任主角,在这批暴露社会黑暗,表现下层劳苦群众生活的影片中,成功塑造了各种饱受苦难的中国妇女形象。


民国四大才女

1912年,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覆灭,中华民国正式成立。紧随其后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使民主和科学深入人心,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渐渐开化。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大批女性文学作家及作品。她们以其独具特色的创作风格及审美倾向而独树一帜,令当时的男性作家耳目一新。尤其是她们将自身大胆的人生情爱追求和不懈探索精神,渗透融合于文学作品之中,达到了更鲜活更新奇的效果,成为当时文学中的一股强劲的新鲜血液。其中的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更是被称为"民国四大才女"。

吕碧城



吕碧城生于1883年,父亲吕凤岐是光绪三年丁丑科进士及第,曾任国史馆协修、山西学政等,家有藏书三万
12岁那年,父亲去世,因吕家无男子,族人便以其无后继承财产为名,霸占吕家财产,与吕碧城9岁时便议定婚约的汪氏,见吕家变故,也连忙退婚。

1904年,吕碧城结识了天津《大公报》总经理英敛之,并以绝妙文采,得到英敛之的赏识,成为该报第一位女编辑。从此,吕碧城声誉鹊起,一发不可收。此后,她兴办女学、提倡女权、出国游学,后因不屑袁世凯称帝,毅然辞去了大总统秘书的职位。

动荡的时代,新旧擅递,社会剧烈的变革,个人不同寻常的境遇,使碧城的词别开生面,多姿多彩,倍受世人瞩目。吕碧城是那个时代特立独行的新女性,也是近代杰出的女词人,她的诗词创作,有着极高的天赋和才华,作为辛亥革命前后著名的文学团体--南社的重要成员,被称为"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龙榆生《近三百年名家词选》录六十六位名家词作四百九十八首,吕碧城五首殿后,有"一代词媛"之称。文学家潘伯鹰形容她的词"足与易安俯仰千秋,相视而笑"近人钱仲联先生作《南社吟坛点将录》将吕碧城目为"地慧星一丈青扈三娘",认为"(碧城)近代女词人第一,不徒皖中之秀。"
吕碧城著作颇丰,诗词、散文俱佳。代表著作有《信芳集》、《吕碧城集》、《欧美漫游录》等。

萧红


萧红,1911年6月2日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府(1905年1月至1913年为呼兰府,2004年后划为哈尔滨市呼兰区)的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30年,萧红因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与中学同学同居怀孕后被弃,困于旅馆,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报社的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萧红一生受尽白眼冷遇,她的作品中最有成就的是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被香港"亚洲文坛"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第九位。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极具个人特色的作家,她一生拒绝给定、拒绝平庸,这不仅体现在她对传统社会的抗争和对爱情自由的追求,更体现在她的文学创作中。不管是从题材选取还是手法运用,萧红都拒绝已有成法,另辟蹊径,坚持自己别致而独特的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萧红将北方乡村特有的荒凉旷野下人们的生存状态、风俗文化,第一次如此逼真的带入文坛,使文坛既陌生又无限新奇。


石评梅


石评梅是中国近现代女作家中生命最短促的一位,因爱慕梅花之俏丽坚贞而自取笔名石评梅。石评梅出生于山西一个清末举人家庭,自幼受"四书"、"五经"熏陶,有深厚的文字功底。

1919年,"五四运动"后,石评梅报考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系。在女高师读书期间,期间,她结识了一大批挚友,也因此闯入了文学的门槛。石评梅开始在《语丝》、《晨报副刊》、《文学旬刊》、《文学》,以及她与陆晶清参与编辑的《妇女周刊》、《蔷薇周刊》等等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歌、散文、游记、小说,其中尤以诗歌见长,有"北京著名女诗人"之誉。

石评梅的作品不仅有缠绕不清的哲学臆病和清冷的悲哀色彩,而且在感情的层面上也表现得脆弱和哀苦,通篇充满了"冷月、孤坟、落花、哀鸣、残叶"等冷艳的词汇,她的作品仿佛是一串串泪珠汇成,可谓满纸辛酸泪。然而她的善感与抑郁的气质并不妨碍她对女性命运和人生的思考,反而使她能够从悲观主义的角度循着情感的悲哀逻辑进行思辨与觉悟,表现一种极热烈又悲哀至极的呐喊。庐隐曾评价她说,石评梅注定了她是悲剧中的主角。她经历了从幻想到现实痛苦,从虚幻、失望、渴望到仇恨、反抗、破坏的连续悲剧起落的过程。她的散文就她自身的情感苦旅和这中间巨大的思考时空的真实记录。

1984年,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又整理出版了三卷本的《石评梅作品集》。第一卷为散文,收入《涛语》、《偶然草》,以及过去未收入的作品;第二卷为诗歌、小说;第三卷为剧本、长篇游记、书信。同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又出版了综合性的《石评梅选集》。其研究资料书目有1928年世界日报社出版的《石评梅纪念册》(蔷薇社编)。


2012年新世界出版社出版了《石评梅大全集》,将石评梅最脍炙人口的散文、诗歌、小说、游记、戏剧、书信等作品精选出来,集结成书。


张爱玲


张爱玲(1920.9.3-1995.9.8)原名张瑛。原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童年在北京、天津度过,1929年迁回上海。1930改名张爱玲。中学毕业后到香港读书。1942年香港沦陷,未毕业即回上海,给英文《泰晤士报》写剧评、影评,也替德国人办的英文杂志《二十世纪》写"中国的生活与服装"一类的文章。1942年应《西风》杂志《我的生活》征文写散文《我的天才梦》得名誉奖。1943年她的小说处女作《沉香屑》(第一、二炉香)被周瘦鹃发在《紫罗兰》杂志上。随后接连发表《倾城之恋》、《金锁记》等代表作。此后三四年是她创作的丰收期,作品多发表于《天地》、《万象》等杂志。她23岁与胡兰成结婚,抗战胜利后分手。1949年上海解放后以梁京笔名在上海《亦报》上发表小说。1950年参加上海第一届文代会。1952年移居香港,在美国新闻处工作,曾发表小说《赤地之恋》和《秧歌》。1955年旅居美国。在美与作家赖雅结婚,后在加州大学中文研究中心从事翻译和小说考证。在美过着"隐居"生活。1995年9月8日,被发现老死于美国洛杉矶自寓。她的创作大多取材于上海、香港的上层社会,社会内容不够宽广,却开拓了现代文学的题材领域。这些作品,既以中国古典小说为根柢,又突出运用了西方现代派心理描写技巧,并将两者融合于一体,形成颇具特色的个人风格。

1956年起,她为香港电懋电影公司陆续编写了10个剧本:1956年《情场如战场》、《人财两得》、《桃花运》,1960年《六月新娘》、《温柔乡》,1962年《南北一家亲》,1963年《小儿女》,1964年《南北喜相逢》和60年代的《一曲难忘》(又名《魂归离恨天》)。此后,张爱玲再没创作过电影剧本。如今,根据张爱玲作品改编的许多电影都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博弈 发表于 2017-12-26 17:26:40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民国的上流社会圈也挺乱!{:mocs_10:}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