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媒体曝光兰州自来水被测出苯超标20倍,继而引发当地市民的“水恐慌”。中国的自来水问题又一次登上了新闻排行榜,成为国人瞩目的焦点,站在舆论监督的角度上,全民关注本是一件好事,但民众却很难用“偶发性”的心态去看待兰州水污染事件,因为此前不断爆出的同类新闻,一次次地冲击着人们对中国饮用水的信心,或者干脆点讲,自来水真的能让我们放心吗?
无独有偶,日前北京的自来水紧跟着抓取了媒体的眼球,事情源自某公司员工在登门服务时测出市民家中的自来水水质超标,并建议其购买净水器。对此,自来水公司同样派人上门检测,坚称水质“安全”达标可放心饮用。
针对这场风波,相关部门多次出面郑重辟谣,对城市日常用水的质量打包票,并提醒市民不要轻易相信某些企业对改善水质的建议,称这些行为只是推销净水设备的营销手段。凭此我们可以断定,企业错了,而且生硬地给北京自来水扣了一顶劣质帽子。果真如此吗?
2013年,北京媒体曾经报道过一对家住北京的水质专家夫妇20年不喝自来水,一时间成为网上的热门话题,据该专家介绍,相较全国而言,北京的自来水可能是最好的,但安全不等于健康,中国地下水的污染之严重已经是路人皆知,自来水中的硝酸盐和“环境激素”等有害物质的确会对健康形成伤害。
在德、英、美、日等发达国家,自来水就是按照直饮水的标准生产的。那么,在当前无法达到国外高标准制水,而居民基本用水又屡遭涂炭的情况下,民众追求健康生活的保障岂不是被活生生地剥夺了?被营销,听起来不雅,但恰恰反映出普罗大众对健康有着强烈的需求,如果说中国的自来水不仅能达到安全标准,而且在口感、纯净度方面都能满足健康要求,也就不会再有今天的讨论。
市场规律,决定了行业和产品必是供需关系所致,在中国畅销的瓶装水中,不仅有矿泉水、山泉水,更有品种繁多、完全由城市自来水过滤而成的纯净水,街头愈发常见的投币净水机,以及进入家庭的净水器,实际上都是在重复一个声音:“安全”的自来水带不来健康。
作为企业,自然要重视民众的需求,尤其是在民间改善用水质量的呼声日益强烈之时,企业也有责任生产健康水,既然是要推广健康的用水方式,未免是要讲一些真话的。作为政府,以人民利益为先,更有责任为公众健康负责。中国自来水的现状已经不容置辩,保障民众健康饮水也刻不容缓,方式可以商榷,但态度不能改变。
无论如何,关注地下水污染才是我们长期的任务,在安全饮水的基础上,应该逐步升级到健康饮水的层面,而绝非是连安全性都要被质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