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流勇退”的马云在离任前称自己会在未来专心构建阿里的商业生态系统而非商业帝国,“潜行多年”的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则一直在自我颠覆当中重构互联网时代下的智慧生活生态圈,一个是中国最大的虚拟经济体领袖,一个是中国最大实体经济航母的掌门人,似乎已居于幕后的两大巨头近日却破天荒似的高调宣布联姻,其背后的真正动因显然并非公告当中所宣称的投资物流那么简单。 缘起互联网时代的“断层效应” 进入互联网时代,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虚拟经济和以生产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共同构成了中国当前经济的市场主体。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虚拟经济近几年以几何级的增长趋势迅猛发展,仅阿里系一家企业便坐拥1万亿的销售额,按照马云的估算到2015年底阿里的流水将会达到3万亿,约占2013年中国GDP的百分之六左右。虚拟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带动消费以及加速社会信息流和资金流交互层面确实起到了非常大的催化作用。 但凡事必有度,虚拟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实体经济的支撑,如果一旦与实体经济发展脱轨便会引起 “断层效应”。(备注:“断层”源于地质学术语,指由于地壳构造板块相互挤压和冲撞会在地壳表面形成的断裂,美国芝加哥大学商学院金融学的教授拉古拉迈·拉詹在其财经学著作《断层线》中首次引入了这个概念。) 虚拟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实体经济相对滞后的矛盾是当前中国经济“断层效应”的最主要表现。以双11为例,350亿风光背后所带来的却是对整个物流业、生产制造业以及服务提供者等实体经济形态的巨大冲击,如果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会引发实体经济“压力休眠”,新一轮的互联网经济泡沫势必来临,这也是卸任之后的马云建设菜鸟、力推C2B模式的真正原因。 更为重要的是,在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日趋占据主导的趋势下,未来市场的真正动力源于实体经济的创新和制造,但过快的虚拟经济增长会极大压缩实体经济创新的时间与空间,这使得众多实体经济主体往往处于“疲于奔命”的状态,更何谈创新。 总之,要规避“断层效应”所带来的风险,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必须要做到有效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在充分保障高效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之上稳步前行。 合作的本质是“平台互联” 从2008年开始,海尔便加大力度向互联网平台型企业转型,在历经探索、创新之后,目前的海尔一方面通过开放平台对接以实现与用户、资源的深度交互,并在此基础上采取全球一流资源并联开发生产的模式来满足市场;另一方面则将海尔8万员工整合成了2000多个自主经营体,使得整个组织结构变成节点闭环的网状组织,每个经营体甚至每个人都是一个节点,每个节点都直接面向用户创造并满足其需求。简而言之,海尔已经完全实现了由标准化产品制造商向美好住居生活解决方案提供平台的转变。 相对于拥有高效的信息流、资金流与产品流的阿里平台而言,海尔则重在洞察消费者需求基础之上的创造并提供消费者需求解决方案。两大平台,一个拥有庞大的消费群和高效的交易系统,一个擅长洞察、创造并提供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两者相得益彰。所以,从本质上而言,此次阿里与海尔的合作将不仅仅局限于物流层面,更关键的是两大平台的互联互通。 可以假设一个例子来理解两大平台互联后的力量:当你在天猫上面对着几款标准化产品,懊恼其都不适合自己家庭装修风格的冰箱时,你只要轻点一下“海尔定制”的按钮,便进入到海尔的平台上,在交代好你的喜好、摆放要求等参数后,亲眼看着你的冰箱被设计、研发、生产、配送与安装,这是一种何其美妙的购物之旅! 建构新商业生态系统 阿里平台与海尔平台的互联互通,既可以有效解决实体经济形态在创造、满足消费者需求相对滞后的矛盾,又可以与阿里形成优势互补、共荣共生的有机发展状态,无疑是消除当代互联网时代经济“断层效应”的最佳方案。 从另外一层意义上讲,这种在洞察并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之上虚拟经济体与实体经济组织间有机融合并形成利益上共赢、行动上共进并达到一种共生状态的现象便是新商业生态系统的典型。 作为当代最伟大的两个企业家,张瑞敏与马云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不同的产业形态下走上了一条共同的路,即建构中国经济的商业生态系统。这里面既有二人的个人梦想因素,又是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下的必然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