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现代农业助推“四化同步”
——我市推进“十大工程”之现代农业发展工程
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统筹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近年来,我市发展现代农业势头良好,但现阶段,农业经营方式落后、科技贡献率低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等仍是制约我市发展现代农业的瓶颈。为此,全市要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五届三次全会精神,培育和扶持土地规模经营主体,构建多样化、多层次科技支撑体系,夯实现代农业物质基础,加快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稳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当前,我市农村土地流转方式单一、流转期限短、流转规模小等问题,延缓了发展现代农业的步伐。因此,必须在充分保护好广大农民权益的基础上,大力培育农村土地规模经营主体,积极扶持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机制,逐步提高农村保障水平,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逐步实现农村土地的规模经营。同时,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并通过完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内部运行机制和治理结构,提高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化程度,鼓励和引导农民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实现强强联合,规范运作。推进农业的公司化进程,重点培育一批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基地”为主的经营主体,把农业产业链紧密衔接起来,实施农业“接二连三”产业融合战略,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综合体。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大力提高科技贡献率。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力量。随着对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现代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更加紧迫的科技需求,同时对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不断创新和突破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在深入发展现代农业的进程中,要不断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合作和交流,有效加快农业科技的推广与应用,强化农业人才培养与教育培训,推动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提升农业科技服务水平,提高农业科技管理效能,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科技体系,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业科技发展的良好氛围,使农业科技进一步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夯实现代农业物质基础,强化农田水利建设的保障作用。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对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农田水利建设面广量大,除了小型农田水利、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外,还有大中型灌区的田间配套、农村饮水安全、农田排水、水土保持、农村治污,以及在有水土资源条件的地方,需兴建一批新的农田灌排工程等。根据我市实际,要积极完善哈达山水利枢纽工程等大型水利工程配套,加快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普及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不断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步伐,坚持与富民工程相结合的原则,加大水土保持生态治理工程建设力度。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