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淡墨凝香 于 2010-7-1 23:32 编辑
记得《幽窗小记》里有这样一副对联:“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人处事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视名利如云卷云舒般变换才能无意。社会在不断进步,人们肩上的负荷也越来越沉,心理上愈加的空虚更使人思想变的异常的浮躁,一副对联寥寥数语,却深刻的道出了人生对世间事物、名利应有的态度:得之不幸,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一个“看庭前”,显示了放大眼光,不与他人一般见识的博大情怀;一句“云舒云卷”,则有了能屈能伸的崇高境界。
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应该算是沉默的大多数了,成长的背景与生活的磨练使我们在生活里学会了藏拙和隐忍,三缄其口和人云亦云几乎成了我们的生存之道。“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说出来容易,做起来却是那么的困难。名利皆为你我所欲,那么要做到不忧不惧,不悲不喜是多么的艰难啊。
从古至今能做到“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人是极少数的。陶渊明,他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所以才可以用平和宁静的心态写出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洒脱诗篇。则天皇帝,这个站在历史至高点的女人,死后只给后人留下了一个无字碑,千秋功过,留于后人评说,碑上不着一字,占尽千古风流,这也是一种“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还有那位著名的赵朴初先生,在遗文中写到:“生亦欣然,死亦无撼,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牵挂”,这种达观的态度也体现出了一种“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写到这里,我想到了《大学》里的一段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有静,静而后有安,安而后有虑,虑而后能得……”古人们格物自知的态度是为了修身治国平天下。我却没有如此之抱负,我只希望自己可以在格物自知以后,可以和古人一样能做到“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对于自己,我不想再评价什么,如果我需要用沉默来表达自己的“宠辱不惊,去留无意”,那肯定是一种悲哀了,至少是一种个人的悲哀。我视“宠辱不惊,去留无意”为一种人生的境界,并视它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任何情绪或表达,任何思想或行为,都应该用它要求的方式来处理。很多人都在追问自己:我究竟是个怎样的人?我做的究竟对不对?我从不这样问自己,无论我能不能走到自己向往的人生境界里去,那都只对我本人有意义,我不需要别人的认同,因为人们已离我走得太远,太远……
我知道,在这世上,总有不被人理解的行为和想法,“发生是缘,发生了是命”,只要能表现出的行为和能得出的想法有它合理的理由,并不是需要所有的人都能理解。我感谢一些朋友对我的理解,也体悟大多数人对我的不理解,“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句话也算是我的一种心境不同的感悟和不同享受吧!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