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达到 100% 完成度。」
大众汽车品牌董事会成员 Thomas Ulbrich 最近在提到大众 ID.3 的软件开发进度时这样说。途观L PHEVhttps://www.svw-volkswagen.com/tiguanlphev/上汽大众品牌官网为您提供大众系列车型展示,大众SUV、大众MPV商务车、大众新能源汽车ID.4 X,ID.6 X最新车型报价及图片、外形、内饰细节图片、各车型参数配置详细说明,上汽大众全国4S点授权代理商地址、4S店电话、促销活动、官方指导售价查询和预约试驾服务!
他认为,ID.3 在推向市场之前仍有技术研发任务是正常的。
ID.3 是大众 MEB 平台的首款车型,定位纯电动紧凑型两厢车。
这款车在 2019 年 9 月的法兰克福车展上全球首次发布,按照计划将于今年夏季在欧洲市场交付首批新车。
但从去年 12 月至今,关于 ID.3 因为软件问题而延迟交付的消息不绝于耳。
传出软件问题的 ID.3 是搭载 VW.os 车辆操作系统的首款车型。VW.os 是大众于 2019 年 6 月成立的 Car.Software 软件部门研发的软件产品。
为了给 Car.Software 部门更自由的发挥空间,2020 年 1 月起,大众批准 Car.Software 部门在集团旗下独立运营。
大众 ID.3 的软件风波背后,Car.Software 的进展也再次引发业内关注。
1、「代码」风波
大众 ID.3 陷入软件故障漩涡的消息由德国《经理人》杂志曝出。
《经理人》援引大众专家消息称:大众汽车正存在大量的 ID.3 软件问题。数百名软件测试员每天会发现 300 个软件漏洞,超过 10000 名技术人员正试图解决这些问题。
这些问题源于软件的基本架构,由于架构研发过于仓促,许多系统部件不能相互兼容,从而导致系统退出。
目前,大众已为生产出来的 10000 辆汽车租用了停车位,软件工程团队正在加紧修复代码缺陷,技术人员则通过配备的移动控制设备,手动安装完整的已修复好的软件架构缺陷。
软件故障可能迫使大众放弃在今年夏天交付 ID.3 的原定计划,从而导致 ID.3 延迟交付一年。
故障还意味着,超过 20000 辆 ID3 汽车将在没有完整软件套件的情况下被制造出来,从而需要工程师团队在生产后以额外成本手动修复问题。
大众官方对此回应,ID.3 的研发工作正在顺利进行,将在今年夏天如期交付。
大众官方表示,ID3 搭载了可升级的软件架构,但修复一些软件的不稳定性仍然是一个挑战。
「因为这是第一次在开放的道路上驾驶一种互联网设备,所以我们必须确保软件的运行可靠性。与同行相比,他们可能卖出了更具创新性的车辆,并称它为一个更好的版本。而我们想要解决所有问题,其高质量足以满足每个客户,我们相信这件事在今年夏天可以实现。」
目前,ID.3 可以实现 OTA 升级,但只限于部分关键的功能。
这意味着,ID.3 目前无法实现在整车 OTA 升级,而且此次出现的软件问题也无法通过 OTA 来解决。
软件风波暴露了一些问题,那就是擅长硬件和系统集成的 OEM 在软件开发中仍无法得心应手。
大众通往下个时代的关键是电动化和数字化,纯电动平台 MEB 已经研发完成,接下来有序推进即可。更难的是数字化,这并非大众擅长的领域。
迪思(Herbert Diess) 自 2018 年 4 月任职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主席后,开始加速推进大众的数字化改革,计划到 2020 年,大众汽车品牌将在全球范围内投入约 35 亿欧元以开启数字化变革。
2、转型
数字化的重任落在了 Car.Software 这个部门肩上。
2019 年 6 月,大众宣布将成立软件部门 Car.Software,负责大众汽车集团所有品牌和产品序列的汽车和云平台软件开发的核心工作。
Car.Software 主要有五大业务板块,分别为:
操作系统和连接平台智能车身和驾驶舱自动驾驶车辆和能源平台服务平台和出行服务Car.Software 首席执行官由 Diess 的得力干将 Christian Senger 担任,并邀请时任 SAP 全球首席技术官的 Bjrn Goerke 加入,担任 Car.Software 首席技术官。
与首席财务官 Frank Rsler 一起,三人组成了 Car.Software 的管理委员会。
Christian Senger 于 2016 年加入大众汽车,担任 E-Mobility 电动汽车产品线负责人。
成功开发完 MEB 平台后,他又于 2019 年 3 月成为 Digital Car&Service 的部门主管,负责数字化车辆和服务业务,同时被任命为大众乘用车品牌管理委员会成员。
加入大众前,Christian Senger 曾在宝马、大陆集团历任能源管理、宝马 i 品牌、汽车系统与技术领域的管理职位。
在 Christian Senger 之下,五大业务板块的负责人分别是:
Markus Lipinsky、Klaus Büttner、Thomas Müller、Manfred Harrer 和 Christoph Hartung。
他们来自大众汽车集团、奥迪、保时捷、大众乘用车,直接向 Christian Senger 汇报。
五个人各有擅长的领域。
Markus Lipinsky 曾担任大众商用车曼恩的数字化品牌 RIO 负责人,负责为车辆提供数字化服务与应用。
Klaus Büttner 加入大众前曾担任宝马公司无人驾驶副总裁,后成为奥迪汽车股份公司电气/电子业务执行副总裁。
Thomas Muller 曾是奥迪 A8 可变悬挂的悬挂系统研发部门主管。
Manfred Harrer 是保时捷底盘开发副总裁,自 2007 年开始便在保时捷从事底盘开发工作。
Christoph Hartug 是大众汽车品牌数字与新业务、移动出行服务主管。
为给这些管理层提供软件研发人才,大众将整合旗下 12 个品牌分散的 IT 部门,集中到 Car.Software 这一新部门中。
此外,原来的 35 亿欧元预算也开始增加,大众宣布将投资 70 亿欧元招聘 IT 行业的人才,计划将 Car.Software 从 2019 年时的几百人,到 2020 年发展至 2000 人。
这一计划已经超额完成,今年 3 月中旬,大众宣布首批约 3000 名数字领域的专家已经到位。到 2025 年,超过 10000 名软件工程师将供职于这一部门。
大众的目标是,争取到 2025 年前将自主开发的软件比例从当时的不足 10% 提高到至少 60%。
先设定大方向,再逐渐扩充团队,大众自上而下的数字化变革就这样开始了。
Car.Software 成立后主要做两件事:开发车辆操作系统 VW.os 和汽车云平台 Volkswagen Automotive Cloud,这些都是任何车企从来没做过的事。
VW.os 主要应用在车辆终端,用来整合传统系统、ADAS 和自动驾驶、车载娱乐、车联网、能源管理等移动出行服务。
汽车云平台则用来连接车、人和云服务。二者相互配合,成为了大众实现数字化打造智能汽车的技术路径。
大众汽车云平台还是建立数字化生态系统的技术基础,用来为 VW.os 操作系统接入丰富的生态内容。
大众的 VW.os 操作系统完全自主研发,汽车云平台则选择了与微软合作。
VW.os 的目标是打造成一套适用各个大众汽车品牌的软件操作系统。
Volkswagen Automotive Cloud 的目标是打造成大众汽车的中央控制单元,车主可以通过大众汽车云平台访问或订购车辆的数字化功能,以及获得通过云平台更新的自动驾驶功能。
根据计划,大众在 2020 年之后生产的车辆将能够实现连接功能。
按照每年生产 1000 万辆新车的速度,这意味着到 2025 年,将有 5000 万辆汽车安装 VW.os 操作系统并纳入云平台的网络之中。
所以,VW.os 操作系统和 Volkswagen Automotive Cloud 是衡量 Car.Software 进展如何的指标。
由于 ID.3 是搭载两大软件平台的首款车型,这款车又是检验 Car.Software 推进效果的试金石。
遗憾的是,现在 ID.3 遇到了麻烦。更多的疑问也随之出现。
比如,Car.Sostware 是否已经搞定了 VW.os 和汽车云平台?大众和供应商的关系是否已经有了新的模式?大众的数字化时代是否已经顺利开启?
3、软硬件开发分离
Car.Software 的目标是到 2020 年推出软件,2023 年推出完整的软件栈。
挑战在于从 0 到 1,以及让大众这样的庞大组织顺利完成过渡。
要向软件公司转型,必须要处理好软件和硬件开发的关系。大众的做法是:
由于软件的开发周期更快,以月甚至一周为单位,而硬件的开发周期则通常要四到五年。所以,将大众的硬件和软件开发从组织上分开,由 Car.Software 负责所有软件研发工作。同时,集团旗下的各个品牌仍会保留自己的软件核心专业。
在 Car.Software 成立之前,大众一直在向供应商打包购买软件和硬件。
成立 Car.Software 之后,这个部门将负责为大众的所有品牌定义具备基本功能的软件平台,并以这种方式形成一个软件层面的虚拟货架,集团旗下各个品牌可以从中选择某些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功能的个性化。同时,各个品牌的技术研发部门仍肩负硬件开发的责任。
要打造这些具备基本功能的软件平台,具体来说分为三步:
首先,大众从面向组件和控制单元转向面向软件和标准方法。让集团员工都能理解整个系统。
其次,通过招聘、内部培训来培养更多软件人员,以及建立新的技术合作伙伴关系,最终将软件的专业知识拓展出去。
第三,通过打造一个高性能的软件平台,为所有品牌和市场提供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成立 Car.Software 之后,大众在完成自建的标准化的软件平台后,将以此为基础建立硬件供应商。
按照 Christian Senger 的设想,与 MEB 平台的通用性类似,大众建立的软件平台未来还可以向第三方开放。
这些做法决定了大众和供应商的关系将会重新洗牌。
「现在的主要压力是车内硬件和软件连接。举个例子,大众品牌的汽车中,来自 200 个不同供应商的多达 70 个控制单元必须联网。我们的大部分精力用在了技术集成上,并且非常依赖第三方的发展,未来这将不是好模式。我们需要成为开发软件和制定标准的人,再将这些东西提供给所有旗下品牌和供应商。」
Christian Senger 表示,大众必须将车上的 70 个控制单元连接入网。
大众并没有谈太多和供应商的关系,Christian Senger 只是称,要像苹果公司一样,通过可以提供的服务来提高对合作伙伴的吸引力。
不过,按照大众的软件开发逻辑,这个合作伙伴应该不止供应商,而是像安卓一样尽可能接入更多生态服务商。
4、难解的供应链
回到成立 Car.Software 这件事本身,为什么要成立这个新部门?大众原有的各个品牌的 IT 部门为什么需要被整合?
这一切要从汽车 ECU 说起。
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又称电子控制单元,是控制车辆内部发动机、安全气囊系统、AEB 系统、ADAS 传感器的微机控制器,相当于电脑的 CPU,所以又称「车载大脑」。
不同的是,电脑只有一个 CPU,而 ECU 是分散的,发动机、安全气囊系统各有一个 ECU。
以大众为例,一辆车上通常会有 70 个 ECU,他们来自 200 个不同的供应商。
如果按照传统方式发展下去,随着智能网联和自动驾驶时代的到来,汽车上的 ECU 数量只会越来越多,而不同的 ECU 之间又需要数据传输和处理,便会造成通信效率不高、信息安全等问题。
这个问题的解决的方案就是从电子电气架构层面入手,将分散的 ECU 进行集成,最终让汽车像电脑一样,拥有一个「车载大脑」。
但难点在于整合 ECU 这件事,这又涉及到供应商——整合 ECU 会使 OEM 和供应商的关系发生动摇。
因为一直以来,供应商负责提供带有 ECU 的部件,现在如果大众要整合 ECU,供应商将变得被动,没有了 ECU 的主动权,难道要他们变成硬件供应商吗?
至少博世、安波福这样的国际大厂不会同意。
博世已经提出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提出将分散的 ECU 集成为一个域,再通过域控制器控制不同的域,最后通过中央控制单元控制所有的域。
安波福也推出了智能汽车架构(SVA),这个架构可以大幅缩减车上的 ECU 数量,可以控制各类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安全系统及动力系统。
面对这些现成的方案,大众会如何应对?
其他 OEM 是直接采用供应商的方案,还是学大众一样,直接从软件层面进行深刻变革,正成为摆在整个行业面前的问题。
大众也许应该要像学习苹果公司,二者都有约 200 家核心供应商,但苹果对于自己的供应商有着很强的话语权。
在汽车产业,有着同样强势话语权的是特斯拉,特斯拉大概有 160 家供应商,但一切工作似乎都在围着特斯拉转。
要真正做到苹果和特斯拉现在的状态,大众和 Car.Software 仍要通过野蛮生长完成一件事,那就是成为市场追捧的明星级爆款产品,并产生大规模的销量。
对比 ID.3 的 30000 个预定订单和特斯拉 Model 3 当初的数十万个订单,大众的数字化之路才刚刚起步。
举报/反馈 |
|
|
|
|